北京人的朋友圈最近在传一个好消息:阔别10年,地坛书市回来了。
这些天,已有几十万人走进书市。
图书里有新知,书市里有旧忆。在这人人离不开电子屏的时代,满是书香的地坛承载着10年前的记忆,默默等待着故友的回归。
北京日报首席记者路艳霞深耕文化领域多年,她善于以人文视角深刻观察,采写过大量独家文化新闻,见证了地坛书市的繁荣、暂别和回归。
走在熙熙攘攘的书市,她惊觉,书市里的世界,一如昨天。
今天,中国记协“我在现场”栏目邀请到路艳霞,为我们讲述与她重逢的地坛书市。
我在现场 | 北京日报首席记者:阔别10年,又回来了
地坛书市时隔10年重启,对于京城百姓来说是件意义非凡的事。
书市回归地坛的这几天,每天都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场面上演,热爱读书,热爱地坛书市,几十万人次的读者走进地坛,续写着他们与地坛书市的故事。当年的地坛书市,“银发一族”占据绝对优势,我印象中,很多老人不顾年事已高,手提、肩扛,成捆的书不惜力气也要第一时间带回家。在孔夫子旧书一条街上,老版《毛泽东选集》《鲁迅全集》《红楼梦》尤其为老年读者钟爱。2元一盒的小磁带一边现场播放各种乐曲,一边接受读者的“淘宝”,那是书市特有的“味道”。平日里步履蹒跚的老人们,此刻也抖擞精神,纷纷欠下身子,在小箱子里寻找“难得一见”的宝贝,京剧《沙家浜》《俄罗斯歌曲集》年年都卖得火。那时,推荐好书是通过大喇叭广播,每本好书介绍时长一两分钟。很多书都是从地坛书市走红后,才成了超级畅销书,比如《狼图腾》,一天就能卖一两万册。2011年中秋小长假,地坛书市迎客8万余人次。北京日报记者 孙戉 摄2007年5月,当年特别火爆的王立群教授携《王立群读史记》为读者签名留念,两个小时签了500多本,读者的提问五花八门,而且“敢想敢问”。一位读者提问:“现在《百家讲坛》已经推出了很多的名人,有人把他们称为电视知识分子、学术超男、学术超女,你比较喜欢哪个称呼?”王立群迅速作答:“电视知识分子是我目前为止听到的最好听的一个称谓。还有人把我们叫作‘奶娘’,我觉得我完全不够格,因为我不是女性。如果非要我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称谓,我希望是文化传播者。”早先的地坛书市,“扫黄打非”工作人员是全天坚守在现场,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把盗版出版物给揪出来,我记得当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还在书市现场设立“扫黄打非”办公室。2002年,国内著名音乐人郭峰为配合打击盗版活动,曾在书市期间举办“唱自己的歌,听自己的歌”开创中国流行音乐的纯净界——万人公益签名活动,声势很大。即便到了2007年,地坛书市的盗版书还会不时被发现,一位读者发现了精美包装下的盗版书,书市组委会很快回应,有专人在现场巡视,市民可以随时举报。一经证实为盗版,马上抄走,情节严重的还要封摊。同时对优秀商户会予以奖励,以奖惩分明来打造“诚信”。2003年地坛书市开幕前夕,公安查获10万余册盗版书籍。北京晚报记者 肖名焰摄时至2013年,书市因为各种原因停办,消息在读者中掀起轩然大波,震惊、难受、不舍……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、知名网友“奇爱博士”说,过去10年,去地坛淘书已经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保留项目,他曾在这里淘到数百册电影方面的相关书籍。他曾感慨道:看来地坛书市也要成为“必将失去的青春”了。这位网友肯定没有料到,10年后,历经波折的地坛书市重启,还焕发出新活力、新气象。往届的地坛书市,摊位一个接一个,密密麻麻,一条道上,两排摊位相对而立。“我与地坛”书市纪念章,单在中国书店就有10种图案,每次开园,不管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会飞奔赶到这个“网红打卡地”盖章。书市也多了当年未曾见过的文创产品,一对夫妇在幽默书店展位的对话被我听见了。一位女士看着写着“别慌”的冰箱贴忍俊不禁,这简直就是为她先生量身定制,她先生见了也笑着应道,“老跟我找茬吵架,我能不慌吗?”
这些可爱的物件为书市增添了几分烟火气,让人特别解压。
我碰见一个“自媒体人”,他一边走过一个个图书摊位,一边给直播间网友讲好玩的扇子,逗乐的图书等等。直播是过去的地坛书市从未有过的,抛下过去“大喇叭”式的推销方式,直播进入每一个展位,方寸之间不仅服务着京城的书迷,更面向着全国各地的书友。采访过程中,我遇见了一位叫王淑明的老人,那天,她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摊位,手中紧紧抱着史铁生的《我与地坛》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,好像怕被谁抢走了似的。她说,史铁生的书她惦记了很久,这次是专程来书市买。老人已经80岁了,独自从天通苑坐公交车来,腿脚已经不太灵便,但她对阅读的爱始终真诚、质朴。在她那双深陷的眼睛里,分明是对书的期待。她握着我的手说,小时候家里穷,买不起书,总会到同学家借书看,对阅读的渴望就是从那时萌发。从此,不管路途有多远,也不顾年事已高,她总会去参加书市,1年都不落下。10年,地坛书市,惊觉不远。无论怎样变化,内在的灵魂却从未改变。它是社会发展、时代变迁的一个窗口,这个窗口最真实,最接地气,最直白,通过这个窗口,我们看到那份对阅读热烈而深沉的爱。
本期编辑:问欣 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
实习:辛瑞坤 任金蕊
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,转发请注明来源为“中国记协”微信公众号。